韌性台灣 創造多贏 柯文哲:勇敢一點 想辦法進入RCEP

韌性台灣 創造多贏 柯文哲:勇敢一點 想辦法進入RCEP

台灣屬於出口導向型經濟,對外貿易維繫台灣經濟命脈,然而過去一年,台灣出口貿易連續12個月負成長,尤其近年來美中貿易戰、能源價格上漲、國內五缺問題以及企業數位轉型速度過慢,使台灣企業主感嘆國內外夾擊挑戰,他們只能自求多福。

台灣需要務實且符合國際趨勢的產業政策,因應各項挑戰,更需要一位有執行力的領導人,柯文哲今(11/8)召開產業政策記者會,並邀請台灣經濟研究社長孫智麗、文化大學兼任教授杜震華說明產業困境與臺灣當前問題,柯文哲提出「制定《經濟安全保障法》」、「強化優勢產業自主」、「解決五缺,企業安心」、「提高獲利,成果共享」、「大步加入區域經濟組織」五大對策,要打造具有耐受能力(Robustness)、備載能力(Redundancy)、恢復力(Recovery)、即時回應能力(Response)和彈性調適能力(Resourcefulness)的韌性臺灣,創造多贏。

柯文哲的產業五大政策,包含:一、訂定經濟避險機制,制定《經濟安全保障法》,保障國內企業;二、強化優勢產業自主:確保關鍵技術根留台灣,確保國內競爭力;三、解決國內企業五缺:讓企業需要的生產要素獲得穩定供應;四、共享企業實質獲利:員工加薪、企業減稅,共享經濟成長果實;五、深化國際經濟合作:廣交世界盟友,積極爭取加入區域經貿組織。

記者會上,柯文哲簡述台灣企業近年面臨的國內外艱困挑戰,外在變動劇烈,包含美中貿易戰、Covid-19疫情、俄烏戰爭等等,「中國一直拿(斷)ECFA恐嚇我們」,兩岸經貿不穩定性升高;俄烏戰爭影響歐洲糧倉,黃豆、玉米國際價格上漲。柯文哲並指出,半導體產業為台灣主力,但會隨世界景氣榮枯影響,未來的產業經濟環境,需有避險概念,把所有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是危機。護國神山當然很好,但有多座「神山」更好。柯表示近日有美國智庫前來拜會,問他民進黨執政下GDP成長,柯則回應但數字也反映台灣貧富懸殊更厲害,且數位轉型、因應2050淨零碳排,國家準備不足。

除了外部環境變動劇烈,臺灣內部也有「五缺」問題(缺水、缺電、缺土地、缺工、缺人才),早在賴清德當行政院長時已是如此,現在還是如此,五缺來自於一缺,意即:「因為民進黨執政缺乏長期計畫」,寧可補助進口雞蛋5.6億,補助進口豬肉,因為離選舉60多天,花錢撒幣比較快。

柯文哲表示,臺灣應朝向「韌性發展」,他引述世界經濟論壇(WEF)對韌性(5R)的定義,即耐受能力(Robustness)、備載能力(Redundancy),即後備力量夠大、遇衝擊能很快恢復(Recovery)、即時回應能力(Response)、彈性調適能力(Resourcefulness)。柯以白話形容,就是「耐打」,不受外界環境一變就跟著變。

他主張設立《經濟安全保障法》,國安會底下成立「經濟安全保障會議」,政院指定政務委員運作,決策重要物資穩定供給、補貼、貸款,有的政府需要去購買、囤積、如糧食自給率不到30%,政府手中要控制多少食物,還有核心基礎建設如電力、天然氣、瓦斯、鐵道、航空、金融、郵政、廣播等制定業者基本指引,並保護尖端重要技術,如台積電幾奈米以上才可移出台灣,設定《國家核心技術計畫認定辦法》、《政府機關委託補助出資國家核心關鍵技術計畫認定辦法》等,並防止國家經濟安全相關專利外流,要完善《國家安全法》、《兩岸人民關係條例》、《貿易法》、《專利法》等法規。

在強化優勢產業自主上,柯文哲表示,訪美時被問如何看台積電赴美,他認為關鍵技術仍應留台灣,既然半導體是台灣最強產業,沒有理由現在放棄,並持續發展人工智慧、區塊鏈、物聯網等ICT相關產業。

在改善「五缺」上,柯提到缺水應強化執行「珍珠串計畫」,串連全台供水聯通管道;注重三水(雨水、海水、污水)的截用、淡化、再利用,現在自來水管線漏水率15%上下,即6分之1的水在半路就在管線漏光了,必須解決;缺電方面,核電要等再生能源發展到能接手的比率後再停,它是過度時期的能源;要同時兼重發電、輸電、儲電、節電,全台電網更新成智慧電網要5千億上下,這才是前瞻計畫該做的。

缺地、缺工部分,柯認為應提高工業土地利用,盤點國公有土地,規劃平價工業區;開放外勞,友善移工,發展「壯世代」運動,鼓勵長者重返職場,以及自動化三者並行;至於缺人才,柯直指台灣沒有大學在世界百大排名,當前高等教育投資仍不足,另外要以開放環境吸引國際人才。

柯分析,在大力推動加入區域經濟組織上,當前台灣出口中國大陸占42.3%、東協十國15.7%,光這兩區加起來就58%,加入區域經濟組織最重要能達到關稅減免,目前幾個區域經濟組織,與台灣貿易總額占比,ECFA占比23%、CPTPP占26%、RCEP占57%,台灣應「勇敢一點跟它拚」,雖然知道很難,但要想辦法進入RCEP。

柯提到,台灣企業最大的成本是關稅,特別是紡織、鋼鐵、石化、塑膠、建材,如果參加區域經濟組織,國與國之間貿易免稅,關稅在2.5%到9.3%,除非獲利率10%以上,不然賣不出去。

對比之下,台灣最大對手是韓國,台灣全球FTA覆蓋率僅9.7%,但韓國全球FTA覆蓋率達77.1%,因此台灣必須加入RCEP或比CPTPP最重要,才能跟最大對手在同一平台競爭。

柯也指出,若在難加入區域經濟組織前,台灣也應師法「瑞士模型」,瑞士缺乏自然資源、市場規模,但就業率很高、高薪就業,沒有學用落差,且有頂尖技職教育品質,因此台灣應同時「兩線併行」:一邊爭取加入區域經濟組織,一邊讓技職教育有效恢復。

要解決臺灣低薪問題,柯主張在既有優勢的ICT產業繼續努力,同時讓傳統產業升級,同樣一盆蘭花,若有品牌、故事,價格提高很多,台灣有很多中小企業「隱形冠軍」,應鼓勵研發創新,同時政府創天使基金,直接投資,可直接檢視看補助有沒有效果,另外還有數位轉型、產業建立ESG公司治理等。台灣實質GDP自2000年後至今成長120%,平均實質薪資僅增4%,所以應鼓勵為員工加薪的企業可減稅,培育高薪人才從教育訓練做起,並讓國內法制連結國際標準、協助台商拓展市場等。

出席記者會之學者杜震華表示,自己曾把2000年到2020年,台灣出口成長率跟其它15個東亞國家比較,台灣居然倒數第2,並只許多現在政府強調經濟成長率已是過時觀念,十多年前曾任英相布萊爾顧問的經濟學家萊亞德(Richard Layard)提出「快樂經濟學」就提醒要有就業率、高薪工作機會、實質薪資成長率等內容,才能給民眾更高幸福感。

因此,他對於柯的政策「很驚艷」,因為大部份都是柯自己想的,不像某些政黨照著別人文章去講的,也不會對台灣重大問題避而不談,而是思考如何系統性解決問題,直球面對五缺。

孫智麗則指,台灣的區域經貿覆蓋率這麼低,輸主要對手韓國。面對覆蓋全球人口占比最高的RCEP,台灣想加入還有一段路要走,也要請政府積極推動台灣加入CPTPP。另外美國主導、成型中的IPEF(印太經濟框架),台灣也要注意。

問答時,記者問如何確實解決五缺,柯回「政黨輪替就解決了」,因為民進黨執政大撒幣,不做長期規劃,前瞻建設該做全台灣水資源串連、智慧電網;採取瑞士模式,恢復技職教育,重視高工藝等。被問《人工生殖法》衛福部長薛瑞元已表示「不會禁止代理孕母」,柯也表示「不是20年前就不要禁止嗎?總算有進步」。

對於藍白整合問題,台灣政治過去30年,陷入藍綠統獨泥淖,今年卻有60%民意希望政黨輪替,代表民進黨做太差、民心思變,明年國會可能三黨不過半,這是歷史的契機,走向聯合政府,也有望往內閣制移動。今天藍、白2黨主席可以坐下來討論,以歷史眼光來看已是進步。且在政黨合作很多層面上,很多項目已有共識。

柯直指,自己也希望可以合作,而合作目的應該是「選贏」、「找出勝選機率最高的組合」,因此才會主張採全民調,但會談過程中,他逐漸發現兩黨政治DNA有所不同,目前談不攏是「卡在政治價值,不該僅為政黨利益而非國家利益,也不該僅為個人的利益」來思考。柯文哲認為藍白整合的前提是追求國家利益,就要屏除黨派之爭、回應真實民意,將賴對柯、賴對侯的民調數字攤開,看誰勝率最高,透過科學數據就非常清楚,也能真正促成整合與政黨輪替。

至於朱立倫提出德國、日本模式,柯文哲反問,這兩個方式國民黨都會贏,為什麼不用國民黨、民進黨一直用的「台灣模式」?自己用全民調卻打臉全民調準確度,實在令人難以理解。

柯也被問到,賴陣營指他在高雄大學演講「嗆學生」是傷害首投族。柯回應,民進黨治國不怎樣,選舉實在是一流,他那天回答學生提問明明是嗆賴清德、陸委會,結果資訊被去頭去尾,說自己在嗆學生,柯也問陸委會,要求陸配若要擔任立委必須放棄中國籍,「你陸委會今天不是明白搞兩國論?到底國安會曉不曉得?小英總統同不同意?重要盟邦事先有沒有知會?」柯也強調,自己遇到國家重大事務時會變很鎮定,不會開玩笑。

柯也指,民進黨這個動作,不管賴清德、陸委會、新潮流,今天做這個動作,蔡總統、重要盟邦同意嗎?請國安會也要出來回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