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前能源規劃無法達成、副作用叢生

民進黨以「反核」作為建黨以來的意識形態,蔡英文2016年主政後提出「2025非核家園」主張,還規劃2030年台灣發電占比為:燃煤20%、再生能源27-30%,以及燃氣50%。然而民進黨政府都已承認,2025的再生能源目標,要到2026年才有可能達成;同時,當前台灣多處已發生光電、儲能設施等環境爭議,連2027年要達標,都很勉強。

台灣電網須全盤重整

台電在過去20年的「非計畫性停電事故」,主因是電力管理不善、人為操作失誤、設備老舊和集中化電網。從2007年的「1007北基大停電」、2009年「88風災」、2015年「808全台大停電」、2021年「513全台大停電」,甚至2022年的「301竹科停電」、「303全台停電」等等,均是慘痛案例。除了硬體事故,還難抵極端氣候;2017年的「815大停電」甚至有人為失誤,顯示台電不但需要人力補強,硬體建設和整體電網鋪設,均須重新檢視。

全球極端氣候 台灣碳排居高不下

極端氣候威脅全球,先進國家提前布局,台灣減碳卻牛步。台灣碳排放量在全球占比約0.53%,但根據世界銀行數據,2021年人均碳排量卻高達12公噸,高於日本的9.32公噸、歐盟27國(7.05公噸)和中國大陸(6.92公噸),意味台灣各種生產活動碳足跡相當高。

然而,民進黨政府口口聲聲說跟進國際,攤開數字一看,台灣的溫室氣體依然維持在高點。原定目標2020年要比基準年2005年減少2%,結果不減反增;2021年還比基準年高出2.6%。若比較1990至2020年20年間,各國碳排放總量增減率,台灣從1990到2020年增長了132%,但美國下降11%、日本下降6%、俄羅斯下降28%、韓國上升135%、澳洲上升44%。

過去110年來,台灣的平均溫度累計升高1.6度,高於全球平均升溫的1.07度,恐怕速度會繼續加快。同時,2021年,台灣從北到南,都經歷56年以來最嚴重的乾旱危機,影響生活與人心;在2023年之前,台灣最嚴重的水災是2009年8月的莫拉克颱風,但2023年8月颱風卡努過境,南投廬山地區24小時的累積雨量已超過莫拉克風災。不論乾旱或水災,都比以往更頻繁、強度更大,對人民生命財產損失甚鉅、災後重建也付出更多代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