臺灣醫療滿意度兩極化

臺灣民眾對於健保滿意度高達9成,醫護對健保的滿意度卻僅有3成,反映出臺灣醫護工時長、血汗勞動、「健保總額管制」稀釋醫院診所本業收入、分級轉診失敗,導致醫療品質下降等問題。

臺灣護理人員執業率僅有58%,平均做6.5年就離職,人力嚴重短缺,過半醫療人員出現過勞耗竭。

根據衛福部統計到2024,臺灣將出現2.4萬的護理缺口,人口老化問題使得狀況更嚴峻。臺灣護病比已達1:13,也就是平均一位護理師要照顧13位病患,有時甚至高到1:20,日本為1:7、韓國1:10 、新加坡只有臺灣的一半不到(僅1:6)。

賴清德提出長照3.0,要以護理師國考方式多元化、擴大大學護理系所招生名額、護病比入法解決人力短缺,卻遭護理反彈,質疑與醫療現場嚴重脫節。

護病比長期過高會導致病人致死率、感染率、跌倒及褥瘡發生率不斷上升,高壓力、高過勞風險、低薪剝削與勞動條件不佳的護理職場環境,更引發臺灣護理師離職潮的惡性循環。

健保財務困境

健保已連五年虧損,隨著臺灣於2025年將進入超高齡社會,支出只會更多,目前臺灣的醫療衛生支出總預算,僅佔GDP6.6%,與蔡政府喊出8%明顯不足,有限資源使臺灣醫療環境日益艱困。

與其餘先進國家相比,OECD國家平均使用於醫療保健支出佔GDP 9.6%、日本11%、南韓8%、香港7.3% ;臺灣的投注於醫療的資源明顯較低,重健保、卻輕保健,無助提高人民的整體健康水平及延長壽命與生活品質。

讓健保財務永續,才能使國人更健康。

人口老化,看護申請標準卻未跟上需求

醫療技術進步,臺灣的平均壽命不斷延長,從99年的79.2歲增加到109年81.3歲。然而人口老化速度太快,也衍伸更多醫療與照護的問題。

臺灣各縣市的65歲以上年長者比例,以嘉義縣21.69%最多,其次為臺北市20.91%、南投縣20.13%、雲林縣20.12%,桃園市年輕移入人口多,長者佔14.28%,新竹縣則為13.64%。

高齡人口的增加也造成扶養比不斷提高,自2012年的34.7上升到2022年的42.2(編按:即每100個青壯年需扶養42位幼年人口+老年人口),預估在2060年將超過100,2070年達109.1。對於三明治世代產生更沉重壓力。

許多家庭選擇聘請外籍看護照護長者,然而現行的巴氏量表實施以來,經常被質疑無法全面考慮到隱性的看護需求,引發醫病間的衝突與照護品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