隨著科技演進,金融產業發展丕變,金融結合AI等先進技術已成為國際趨勢,然而,台灣的金融戰略卻不明,內部問題嚴重。

兩岸地緣政治不確定性,拉高金融資安風險:

台灣所面臨的兩岸地緣政治不確定性,是一個典型「灰色地帶衝突」情境,特別是透過資訊戰和心理戰,目的在於潛移默化地影響台灣的金融市場,削弱投資者信心,並損害金融機構的穩定。

不當的財稅與貨幣政策,增加金融系統性風險:

不當的財稅與貨幣政策所衍生的系統性風險,是一個更為隱蔽但同樣重要的問題──因為他們通常在一系列看似影響不大的小錯誤累積之後,無預警地發生連鎖反應(chain reaction),並使危害迅速擴大至整個金融系統。

對金融消費者保護不足,提升不可預測的損害風險:

現行體制對金融消費者的保護不足,特別是在應對金融詐騙方面的脆弱性,絕對是金融穩定的巨大威脅。由於資訊不對稱和缺乏有效的監管,金融詐騙防不慎防,不僅投資者損失慘重,也損害了市場的信心。

不當的財稅與貨幣政策,可歸納為以下幾點:

問題1:政府收入靠稅收,但稅收佔GDP佔比過低

台灣政府總收入,稅收只佔了74%,其中個人綜合所得稅佔GDP佔比平均僅佔總稅收的2.4%,遠低於OECD平均的8%、日本的6.2%以及韓國的6.1%,表示很多富人的收入,並沒有被政府課稅,逃漏稅嚴重。政府為了彌補稅收不足,央行每年須以「盈餘繳庫」來補足。

問題2:政府仰賴央行盈餘繳庫,填補稅收不足缺口

過去20年,央行主要政策工具就是讓新台幣保持在弱勢地位,用低利率、低匯率增加台灣出口,但此方法無法展現台幣的貨幣價值與台灣整體競爭力,用外匯存底來干預匯率和低利率政策,財政系統不健全。

比較各國的央行盈餘繳庫,台灣約10%左右、日本僅0.66%,南韓更低僅0.1%、新加坡6%,台灣明顯失衡。

問題3:低利率難帶動經濟,不利產業轉型

低利率、低匯率的政府政策,可以增加出口,卻造成整體經濟停滯不前,所得分配惡化、房市飆漲等等的問題,不利產業升級。

翻開數據來看,從2000年到2021年之間,台灣的房貸利率一路從6.776%降到1.354%,但房價的漲幅卻多了263%。低利率讓持有空屋的成本下降,也讓房地產成為資產階級賺錢的工具。

問題4:金融消費者保護不足

從2013年開始銀行警示帳戶大幅提升,從20,000多戶,短短十年內上漲了4倍多,到2023年接近100,000戶。而im.b詐騙案使用販賣假債權,造成5000多人受騙上當,金額達90億元以上;澳豐境外金融商品未經核備,就違法在台灣長期販售,累積金額達到2000億元之多,受害者求助無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