臺灣的民主,來自前輩們無私奉獻,然而經歷三次的政黨輪替、七次修憲以來,權力過分傾斜,總統可直接任命行政院長,國會沒有閣揆同意權,行政院長形同總統的幕僚長,總統不用到國會報告接受質詢監督,五權分立權責卻不分明,「半總統制」變成「超級總統制」,「贏者全拿」,選風愈來愈對立廝殺。

每一次總統大選,民眾都寄予厚望,期待新的國家領導人能讓臺灣民主深化。然而總統的權力卻無限擴張,毫不節制。總統想宣布政策,發發臉書就好,不受國會監督;預算想編就編,前面加上「特別」兩個字,就可不列入支出,美化財政表現;只要用國家資源掌握第四權,總統與他的團隊就可以大外宣大內宣無限連發,再連續745天不接受媒體聯訪。就這樣,民選總統幾乎變成「民選皇帝」。

「總統『有權無責』 反成獨裁總統制、民選皇帝制」

歷任總統包含李登輝、陳水扁、馬英九、蔡英文,都曾主張過內閣制優於臺灣現行制度;民進黨在2014年做過調查,超過6成民眾支持內閣制。世界銀行對各國政治穩定、政治效能、貪污控制程度做過評比,準內閣制和內閣制的成績最好,勝過總統制;至於和我國一樣的半總統、總統優越制,上述三項評價中沒有一樣入榜。

「財政紀律不佳,特別預算常態化」

陳水扁、馬英九、蔡英文三任總統任內編列特別預算,分別是4476億、8736億,到了蔡政府任內,僅13項特別預算就高達2.4兆元,其中2.2兆是舉債,已高達扁、馬任內總和近2倍,多項的執行期間會到下一任總統;特別預算鑽《預算法》漏洞「不定期或數年一次之重大政事」,匡列多年預算,加上當前國會執政黨占多數,常在國會以多數暴力輾壓通過,讓立法院難以制衡監督。

「選制不公 無法落實多元參與」

當前立委的單一選區制,最後常淪於藍綠對決,不利小黨發展。且政黨票要到5%門檻才能分配到不分區立委席次;當前採取的「並立制」,讓最後的總席次無法忠實反映政黨票得票比例,不利於小黨、有利於大黨把持;修憲門檻過高,導致臺灣一直未能跟上世界潮流,通過「18歲公民權」,給予年輕世代合理參政權。